液氮罐的自增壓系統是一套通過 “利用環境熱量使部分液氮氣化產生壓力,從而推動液氮自主輸出” 的閉環裝置,無需外部泵體,僅依靠熱力學原理即可實現液氮的穩定輸送。其核心工作邏輯可拆解為熱量傳遞、氣液轉化、壓力調控三個關鍵環節,具體流程如下:一、核心組件:自增壓系統的 “硬件基礎”自增壓系統的核心組件包括:增壓盤管:通常是一根纏繞在內膽外壁的銅或不銹鋼金屬管(直徑 8-12mm),一端連通罐內液氮,另一
液氮罐的自增壓系統是一套通過 “利用環境熱量使部分液氮氣化產生壓力,從而推動液氮自主輸出” 的閉環裝置,無需外部泵體,僅依靠熱力學原理即可實現液氮的穩定輸送。其核心工作邏輯可拆解為熱量傳遞、氣液轉化、壓力調控三個關鍵環節,具體流程如下:
自增壓系統的核心組件包括:
- 增壓盤管:通常是一根纏繞在內膽外壁的銅或不銹鋼金屬管(直徑 8-12mm),一端連通罐內液氮,另一端與罐內氣相空間相連,是熱量交換的 “橋梁”;
- 增壓閥:控制增壓盤管與外部環境的熱量交換通道,開啟時允許熱量進入盤管,關閉時停止增壓;
- 壓力傳感器與安全閥:實時監測罐內壓力(通常工作壓力為 0.05-0.09MPa),當壓力超過上限(如 0.1MPa)時,安全閥自動開啟泄壓;
- 排液閥:連接罐內液相空間,當罐內形成足夠壓力后,打開排液閥即可輸出液氮;
- 放空閥:用于手動降低罐內壓力,配合安全閥實現壓力微調。
未啟動增壓時,
液氮罐處于低壓靜置狀態,罐內主要分為兩層:下層是液態液氮(溫度 - 196℃),上層是少量液氮蒸氣(壓力接近大氣壓,約 0.1MPa 以下)。此時增壓閥關閉,盤管內充滿液氮,與罐內液氮形成連通。
當需要輸出液氮時,開啟增壓閥,系統進入增壓階段:
- 熱量傳遞:環境中的熱量(即使室溫 25℃,相對 - 196℃的液氮也是 “高溫熱源”)通過罐體外殼傳遞給增壓盤管。由于盤管直接接觸液氮,熱量被盤管內的液氮吸收;
- 液氮氣化:吸收熱量的液氮突破沸點(-196℃),從液態轉化為氣態。1 升液氮氣化后體積會膨脹約 694 倍,大量氣體在盤管內生成并進入罐內氣相空間,導致罐內壓力快速升高(從常壓升至 0.05-0.09MPa,具體取決于型號設定)。
當罐內壓力達到工作閾值(如 0.06MPa),打開排液閥:
- 罐內高壓氣體(氣相空間)會對液態液氮產生向下的壓力,迫使液氮通過排液管從儲罐流向外部使用設備(如液氮罐補液口、低溫反應裝置等);
- 輸出過程中,液氮流量由壓力決定:壓力越高,流量越大(通常自增壓系統的輸出流量可達 10-50L/min,滿足批量補液或工業冷卻需求)。
輸出液氮時,罐內液位下降,氣相空間增大,壓力會逐漸降低。此時系統通過以下機制維持壓力穩定:
- 若壓力低于工作下限(如 0.05MPa),增壓閥持續開啟,盤管繼續吸收熱量產生氣體,補充壓力;
- 若壓力超過上限(如 0.09MPa),安全閥自動開啟,釋放部分氣體至壓力回落至安全范圍;
- 當停止輸出時,關閉排液閥,同時關閉增壓閥,罐內壓力逐漸穩定在靜置狀態(通過少量自然氣化維持微正壓,防止空氣進入)。
自增壓系統的本質是利用液氮 “液態 - 氣態” 相變的體積膨脹特性:

- 相變產生壓力:液氮氣化的體積膨脹(694 倍)是壓力的 “能量來源”,無需外部動力即可實現壓力提升;
- 壓力差驅動輸送:罐內氣相空間的高壓與外部使用端的低壓形成壓力差,推動液氮自主流動,避免了傳統液氮罐需人工傾倒或外接泵體的麻煩。
以生物樣本庫中 300L 自增壓液氮罐給多個 50L 儲存罐補液為例:
- 開啟增壓閥,30 分鐘內罐內壓力從 0.02MPa 升至 0.07MPa;
- 打開排液閥,高壓氣體推動液氮通過管道分流至各儲存罐,流量穩定在 15L/min;
- 補液過程中,罐內壓力降至 0.05MPa 時,增壓閥自動開啟補壓,維持壓力穩定;
- 補液完成后,關閉排液閥和增壓閥,安全閥將殘余壓力泄至 0.03MPa,系統回歸靜置狀態。
自增壓系統的核心是 “以環境熱量為能源,通過液氮氣化的體積膨脹產生壓力,再利用壓力差實現液氮自主輸出”。其無需外部動力、可動態調壓、安全可控的特點,使其成為工業批量供氮、生物樣本庫集中補液等場景的核心技術,也是液氮罐從 “靜態儲存” 向 “動態輸送” 升級的關鍵設計。